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加大我院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切實加強學院的內涵建設。現就制訂課程標準的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制訂課程標準的目的
課程標準是對傳統教學大綱的擴展和延伸,是規定課程教學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要求的規范性文件,是組織教學、選用教材教參、評價和考核的基本依據,是加強課程建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是依據高職課程的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為重點,對教育教學應達到的指標所做的具體描述,是課程組織與實施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的制訂,對于明確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制訂課程實施方案,規范課程的教學過程,指導任課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指導性文件,為教學雙方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依據。
二、制訂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創新課程體系和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重點,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科學制定課程標準,整體優化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課程標準對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促進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全面發展。
三、制訂課程標準的依據
1.根據我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本課程任務,確定課程的性質、定位和目標要求。
2.依據職業分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出發點,找準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通過教學分析,確定本課程標準內容,規范教學基本要求,確定課程考核評價辦法。
3.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的基本要求,實行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的評價辦法。
4. 緊跟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教學改革成果,為學生個性培養、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制訂課程標準的程序
1.編寫初稿。根據學生的就業崗位,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企業方向,開展所需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等調查研究,形成課程的專業需求分析與教學分析資料。在此基礎上構建課程知識體系的結構框架,編寫課程標準初稿。公共基礎課程應體現專業大類的特點,專業大類課程和專業課程應緊密結合專業有關要求,體現專業特點。
2.專題研討。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和有關專業教師對課程標準初稿進行討論、修改,形成課程標準送審稿。
3.標準審定。課程標準由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組織審定,確定后定為試行性課程標準。
4.組織實施。按照試行性課程標準,配置教學資源,組織課程實施。學院和各系部要及時收集、整理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
5.修訂完善。根據實施后的反饋意見,滾動修訂試行課程標準,不斷提高課程標準質量及實施成效。
課程標準制訂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
五、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
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包括課程基本信息、課程定位與課程設計、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課程內容與要求)、實施建議、考核評價和其它說明等部分。
1.課程基本信息應包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適用專業、學時等。
2. 課程定位與課程設計
(1)課程定位
應闡明本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性質(必修、選修等)和作用(職業基本素養課、職業基本技能課程、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職業拓展能力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關系,對培養學習者什么能力、起什么作用,應達到何種資格證書的基本要求。具體要體現:課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本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要起主要支撐或明顯的促進作用,要反映本課程與前、后續課程的銜接關系。
(2)課程設計
將教育教學改革基本理念與課程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闡述課程總體設計原則,學習項目安排思路、項目來源,課程設置依據、課程內容結構、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參考課時確定的標準、學時分配與考核評價方法等內容,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先進性,反映創新之處。
要體現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理念,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目標
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總體目標是對學生課程學習預期結果的綜合概括,是人才培養目標在本課程的具體體現。具體目標可從知識、能力與素質等方面進行具體說明,要面向全體學生,明確教學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并為優秀學生的學習留有一定的空間。
學習目標可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方面入手,專業能力是從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運用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能力(強調應用性、針對性),是學生就業、擇業、創業必備的職業能力,也是勝任崗位的核心能力。
方法能力是從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學習方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方法的合理性、邏輯性和創新性,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本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運用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現代辦公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
社會能力是從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社會行為能力。強調對社會的適應性,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綜合職業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法紀意識、公關禮儀、行為氣質、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應變能力、承受能力、就(擇、創)業能力、勞動意識等,是培養“職業人”、“社會人”的多方面的能力。
注意:三種能力的劃分界限并不是絕對的,在教學過程中,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不是截然分開而是交叉進行的。
課程目標的描述要具體明確。文字表述可分兩段,第一段為總體描述,即課程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學生學習該門課程后應達到的預期結果。第二段具體說明學生應達到的能力、知識、素質目標。
為了使課程目標的表述能夠明確,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應盡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為動詞,知識目標的表述建議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類的動詞,能力目標的表述建議采用“能或會+程度副詞+操作動詞+操作對象”的格式,如“能熟練配置和管理FTP服務器”。素質目標的表述建議采用“獲得、形成、樹立、提高、發揮、發展”等詞。
4.課程內容、要求及教學設計
(1) 課程內容及教學要求
根據專業課程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確定課程內容和要求,說明學生應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典型工作任務指經過篩選后需要納入課程內容的工作任務。注意典型工作任務要與行業企業專家分析的工作任務相對接,要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科學設計學習項目。技能內容與知識內容的分析要準確,并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等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課程本身的特色。
在內容選取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崗位要求和前后續課程的銜接,統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職業能力課程要盡量按照課程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確定課程內容和要求,說明學生應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基本素質課程可以按照教學單元或知識模塊等來確定課程內容。
為使課程內容與要求表述清晰明確,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議采用“能或會+動作要求+操作動詞+操作對象”的格式,如“能熟練配置和管理DNS服務器”。
課程內容和要求是根據課程目標對本課程主要內容進行設計。請將達到課程目標應當完成的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填寫在下表中,其中的教學內容盡量不要采用章節方式描寫。
序號 | 教學內容 (工作任務或教學單元或模塊) | 知識內容與要求(必備的知識) | 技能內容與要求(應具備的技能) | 參考課時 |
(2)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體現與實踐中工作崗位任務要求的一致性,即體現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根據課程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
要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驗、實訓、實習等教學環節設計合理。
盡可能編制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項目形式的課程標準,要注意選取項目的大小和數量,項目要由易到難,具有典型性、生活性和覆蓋面。項目的內容應包括工作任務、教學要求、相關知識(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拓展性知識等。項目之間邏輯關系有:遞進式(按工作復雜程度);流程式(按工作過程);并列式(按工作任務安排)等等。項目與模塊的關系是分解關系,從大的典型產品(或服務) 到小的典型產品(或服務)。
5.課程實施建議
(1)教學方法建議
教學方法建議要體現各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的特殊性。要體現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盡可能采用形式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融“教、學、做”為一體,以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需要,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講授法、引導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訓作業法等。
(2)學習方法建議
建議采用探究型學習、自主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
(3)教材編寫選用建議
教材選用建議:盡可能選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職高專優秀教材。
教材編寫建議:必須依據本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充分體現任務引領、實踐導向的課程設計思想。教材編寫體例建議:(1)教學目標;(2)工作任務;(3)實踐操作(相關實踐知識);(4)問題探究(相關理論知識);(5)知識拓展(選學內容);(6)練習。
(4)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包括相關教輔材料、實訓指導手冊、信息技術應用、工學結合、網絡資源、仿真軟件等。
(5)教學條件建議
實驗實訓設備配置要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提出對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功能和設備配置的基本要求。
校外實訓基地及條件要求,工學結合、社會資源等。可以列表形式表述。例如:
序號 | 實驗實訓場所名稱 (含校外) | 基本配置要求 | 功能說明 |
1 | |||
2 | |||
… | …… | …… | …… |
(6)師資條件建議(有特殊要求須寫明)
對任課教師的職業能力和知識結構的要求。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的具有“雙師”結構特點的教學團隊要求。
6. 教學評價、考核要求
教學評價通常要突出階段評價、目標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方法、比例分配、考核要求。
在設計教學考核方式時,不再簡單進行理論知識考核和單一的期末考試等做法,推行教學評價、考核的多元性,通過項目考評、產品考評、過程考評、報告考評、知識考評等,逐步實現形成性評價和中介性評價相結合,要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進行全面評價。
對于“課證融通”的課程,實行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的評價辦法。
對于“工學結合”的課程,可采用企業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表格僅供參考,可根據課程情況進行調整)。
學習情境 | 分值 | 教學評價組成部分 | 學習單元成績 |
| ||
行業企業評價% | 教師評價% | 學生互評% |
| |||
學習單元一 |
|
|
|
|
|
|
| ||||||
學習單元二 |
|
|
|
|
|
|
| ||||||
學習單元…… |
| |||||
學生總成績=學習單元成績平均分(X%)+期末知識評價(X%)+職業技能鑒定(X%)+…… |
|
7.其他說明
對以上不能涵蓋的內容作說明,如編寫過程等。
執 筆 人:
審 核 人:
編寫日期:
課程標準參考模板見:
http://wenku.baidu.com/view/